歷史沿革
最早記載“南陽”地名的是成書於春秋末年的《左傳》 ,在“僖二十五年”章中有“晉於是啟南陽”之句 。這個事件的原由是周襄王有個弟弟叫太叔帶,和襄王美貌的妻子隗後私通,被襄王識破姦情。太叔帶害怕襄王治罪,就逃到隗後的娘家翟國,並於襄王十七年(前635年)煽動翟君圍攻周都洛邑,襄王被迫到鄭國避難。當時的晉文公重耳復國初定,為了向國人和天下諸侯樹立威信,聞聽此信後就率領晉國軍隊救助襄王,並很快打敗了翟國軍隊,平定了以太叔帶為首的叛亂,恢復了襄王的王位。襄王以晉文公有勤王之功,就把畿內地的溫、原、陽樊、攢茅四邑賜給晉國,晉國合四地稱之為南陽。這時的南陽地域,也就是廣義上的南陽的地域,包括今天的新鄉市獲嘉縣和焦作市六縣四區及濟源市全部轄境。對此,清人史學家、目錄學家顧棟高在其史學巨著《春秋大事表》中有較為詳細和系統的表述:“晉山南河北,故曰南陽。馬融曰:‘晉地自朝歌北至中山為東陽,朝歌以南至軹為南陽。’”1982年10月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(譚其驤主編),對春秋晉時的南陽轄地的四至所指也基本如此。
其後,南陽之名屢見於戰國及秦漢文獻。但因戰爭頻仍,南陽之地你爭我奪,原來廣義的南陽地域已四分五裂;又因古南陽城就在修武縣境內,而當時的戰爭攻取以城池為目標,所以這時的南陽演變成為狹義上的南陽,即專指修武縣。
文獻記載
《讀史方輿紀要》的記載。
南陽城。在(修武)縣北。應劭曰:晉始啟南陽,今南陽城是也。《水經注》:修武,故寧,亦曰南陽。《戰國策》:赧王四十二年,魏割南陽與秦,實修武然。則南陽其統名,而修武則魏之南陽地也。杜預曰:晉山之南,河之北,故曰南陽。馬季長曰:晉地自朝歌以北,至中山為東陽;朝歌以南,至軹為南陽。《後漢志》修武有古南陽城。
發展現狀
今南陽一般是指河南省轄市——南陽市,位於河南省西南部、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帶,因地處伏牛山以南,漢水以北而得名。全市現轄2個行政區、4個開發區、10個縣、1個縣級市。總面積2.66萬平方公里,是河南省面積最大、人口最多的省轄市。